第一百三十六章 春雷(八)(2 / 2)

兴唐 午后方晴 0 字 2021-07-14

头脑清醒过来,不敢大咧咧地坐下,伏道:”此次出战,是噶尔兄弟强求,我们吐蕃国内是一片反对声啊,不相信请陛下派人到我们吐蕃问一问。”</p>

这一说,他不是没禄氏的人,也是一个赞普党系。可是李威眼下没有空去管他,徐徐说道:”想和行,你们吐蕃将论钦陵多次挑衅我们大唐,出尔反尔,将他交给我们大唐,联会立即同意你们吐蕃人议和。”</p>

就是没禄氏主意,这也是在帮助没禄氏,进一步削弱噶尔兄弟的威信。</p>

也要见一见,否则裕钦陵会胡思乱想,此时李威也不想与裕钦陵再进行一场会战了。纵然裕钦陵能看穿他的用意,可得知自己还活着的消息,他就是强行出兵,也因为国内反对声音很大,不得不中止。</p>

说完了,为了防止泄露消息,派人将吐蕃使者以及侍卫一行人,强行“保护”到柏海,这才返回。</p>

唐朝来了吐蕃客人,元旦过后,突厥大草原也来了一位客人。</p>

消失数月不见的孔正方突然出现在突厥牙帐附近,要求谨见骨咄录。</p>

骨咄录能成功,一部分是侥幸,正好逢到唐朝政权更替混乱之时,也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对人才颇为爱惜。孔正方本来默默无闻,然而无论武则天或者吐蕃,或者突厥,都派了大量的斥候秘密潜入青海。</p>

想知道唐朝皇帝是生是死,在青海能得到第一手情报。这一个生,一个死,不仅会影响武则天的决策,同样会影响吐蕃与突厥的决策:因此斥候就带回来孔正方与青海诸将闹矛盾的事。</p>

一开始骨咄录没有注意,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孔正方是谁啊:</p>

斥候这才说了他出使洛阳那次经历,大多数北门学士自爱羽毛,或者其他原因,那天晚没有辨,但外界却误认为孔正方凭一己之力,将所有北门学士说得哑口无言。因此,在骨咄录心中认为孔正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事实也不错,胆子大,又有骨气,气节高烈,为官也有吏才。不然李威也不会挑中他了。</p>

听到孔正方来投,大喜,迎出帐外,手挽手将他拉到大帐问道:“孔君,为何来投奔我啊?”</p>

孔正方神情惹哀地说:“我忠的是陛下,不是忠的黑齿常之。</p>

然而太后暴虐,又不敢投奔。只好投奔大汗。”</p>

不对啊,这话里有话啊,骨咄录又问道:“那么你为什么放弃你们的陛下?”</p>

孔正方抹了抹眼泪,摇了摇头说:“大汗,我们陛下再也回不来了。”</p>

心里却在说,陛下,莫要怪臣无礼,这可是你让我说的。</p>

骨咄录一听站了起来,踱来踱去,复又问了一句:“我还是听不懂:”</p>

“黑齿常之与李谨行失职,同意了陛下以身犯险。没有想到论钦陵兵撤得快,南山口防事没有准备好,被吐蕃人攻破。随后李谨行与黑齿常之二人悄悄派了许多斥候潜入吐蕃,都一年多时间了,还没有得到陛下的消息,你说陛下还能有生还的可能?”</p>

“可是我没有听吐蕃说杀害了你们陛下。”</p>

“大汗,我们陛下的脾气,你难道没有听闻?就是他遇了险,会不会泄露自己的身份,使国家处于危机状态:”</p>

骨咄录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听闻,是好象这么回事。</p>

“那你们唐朝皇帝既然出事,那些将领难道不害怕吗?”</p>

“他们为什么要害怕,手中有大量的将士,正等着太后开价钱呢。”</p>

“这倒也是,”骨咄录哑然失笑。</p>

孔正方继续说道:“只要大汗答应我一件事,我出一策保证突厥重现昔日荣光了。”</p>

骨咄录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也多与唐朝人打交道,知道唐朝确实有许多人才被埋没了,比如阿史德元珍。于是就问道:“什么事,你。”</p>

“请大汗起兵反武复唐。”孔正方一下伏下来。</p>

反武复唐?骨咄录苦笑,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清楚,在唐朝边境小打小敲的,占点小便宜还可以,但可不可能,攻到洛阳去?若能,早就进攻了。攻破洛阳,会获得多少财富?</p>

不过他还是将孔正方扶起来,说道:“那你有何策?”</p>

“大汗只要抛弃虚名,派大军攻破朔州,将阿那史道真活捉,奉他为谋主,大事可成也。”</p>

骨咄录又踱来踱去,阿史那道真是阿史那社尔之子,真论起来,即便他母亲是唐朝公主,也远比自己根红苗正:正因为道真呆在朔州,漠南许多部族一直没有对自己诚服。</p>

走了一会儿说道:“名位我没有那么吝啬,更不会象你们唐朝的太后,可朔州没有那么好攻打啊。”</p>

“大汗。此时青海诸将没有表态,大唐精兵猛将全部放在关中诸关把守,内部又不稳:阿史那道真虽是社尔之子,然他本身军事天赋很低。一旦大汗出兵,定会手到擒来,那时候合所有突厥各部之力,再加大汗是为了复唐反武起的兵,山东百姓也会鼎力支持。大汗能重现突厥伟业,我们唐朝也有救了。”</p>

骨咄录不会真听他的话,复什么唐,反什么武。不过孔正方的话说得有道理啊,眼下唐朝内部正混乱时候,皇帝又真死了,例是自己的一大良机。喝道:“传辙欲谷与元珍前来见我了”:解释一下。刘仁轨的担心,李治身死,李威进京不会有阻力的,仅凭那些关卡,怎么也阻挡不了。夺回政权也没有阻力的,绝对的武力之下,什么阴谋诡计都没有作用,况且他身披着大义。但武则天没大恶,虽有过,可也为了唐朝做了一些贡献,还是生母,不能强行幽禁。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那么一个反武的人,都隐晦地批评了李显幽禁武则天的事。那时候武则天杀了多少人了?只要不幽禁,皇宫里什么事都能发生。李威还处在危险之中。</p>

裴行俭的计策是养恶,先行忍让,让武则天抓权,生出一些恶名,这才能有道义夺权。所以李威前去西域,也是养恶。</p>

没禄氏计谋则更恶毒,让李威装死。这个比较容易,在她到青海之后,会发生许多战役,每场战役,有主力部队,有侧应部队,有后勤的,有包抄的,有拦截的。总有一支部队处于危境之中。并且李威在青海与士兵共生死,也容易让人相信。而战役范围的广大,正好能躲过盘问,到青海可以说在西域,到西域可以说在岭西、呼罗珊,甚至信德。</p>

一开始武则天肯定会防范。但是李治一死,权利分配无外乎是在武则天与裴炎手中。若没有手段,裴炎实权更大:以武则天与裴炎对权利的渴望,时间短,畏于李威,处于合作状态,时间长,必然产生争夺。肯定是武则天胜利,然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渔夫的故事,欲整难填。你,我,他,人人如此,谁能不承认?时间也长了,更会认为李威死了。武则天对权利的渴望,会使她做出更进一步激烈的事,李唐余威还在,百姓也比较拥戴,会不服,不服就有镇垩压。大恶就有了。有了大恶,李威可名正言顺地解决皇宫,百姓也不以为过,后人也不会认为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p>

中没有明说,可疑问的人多,顺便说一下。至于徐敬业是不是谋反,请自己看史。</p>

了。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