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多尔衮其人 三(2 / 2)

明朝吏治到末期已经败坏非常,所谓“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在明末却正好掉了个头,该说是“文官特别爱钱,武将非常怕死”,一个能打仗领兵、救大明于水火中的人都找不到——或者说被崇祯自己疑心作祟杀的杀、去的去、降的降。。反正最后关头一位英雄人物都没,剩下的全是些蠹虫之辈。崇祯帝自杀以前,所有大臣能逃的都逃了,逃不掉的就投降李自成。崇祯派去守城监军、他最信任的太监曹化淳甚至主动打开城门投降李自成。崇祯就连想要托孤都找不到人。

当时崇祯命自己的太子连同定王、永王投奔周皇后的父亲周奎,也就是他们的外公。。不料这位贪生怕死的贵戚竟然连自己的亲外孙都出卖。一说连门都不肯打开收留他们,三位王子在乱军中下落不明。一说他收留了定王和永王,却不敢收留太子,反正收留了也没用,第二天李自成全城搜索,他就赶紧把自己的两位亲外孙拱手交给李自成。两位王子的结局可想而知。

这就是明末可悲的朝局。

多尔衮入京后大肆收买人心,用帝后礼厚葬自杀的崇祯和周皇后,优待投降的明朝官吏,颁布命令对百姓秋毫无犯,废除前明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对比李自成呢?大顺军纪律实在很差,到处抢劫放火,连明皇陵都被李自成下令火焚,退出北京之前还放了一把大火烧了大半个紫禁城,真是令人扼腕。。(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多半都是后来清朝陆续整修的)

最著名的就是吴三桂老家的事迹。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勒索白银二十万两,拿不出就用刑!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夺走,(光一个夺字显然不够,但这里还是不说了……)还放火把他家的宅院也烧了……

李自成一系列举措根本毫无政治手腕,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毫无政治远见可言。。吴三桂是何等重要人物?连他的父亲家人都这样对待。大顺最后到底失败,其中的原因可见一斑。(尤其爱放火,这点很奇怪。历来的起义军都对统治阶层非常痛恨,时常毫不留情一把火烧这个烧那个,大概是为了显示自己彻底扑灭前朝的决心吧。比如项羽也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据说大火经月不熄,给中国建筑史留下多少遗憾啊。不然我们现在还可以多申请点文化遗产了——题外话)

反观多尔衮一系列举措则是深得人心,什么都保护得好好的。或者说当时的明朝降人无可选择,人家兵马都进城了,不杀头不屠城留下性命和家产已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并且降官还依旧做他原来的官!于是当时的人都自己骗自己——看,人家是来为咱们崇祯皇帝报仇的,不能怪我投降,人家那是仁义之师!于是心安理得高高兴兴地留起了辫子,改装易服成为大清的臣民。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多尔衮一系列举措很快稳住了局势。可说一场激烈的仗也没打,大部分大明北方土地就到手了。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于明皇宫武英殿正式御政。六月,他独断(记住是独断,当时确实有反对意见)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迁都北京,并且迎接位于盛京的顺治前来北京登极。几天以后,怀里揣着多尔衮亲笔信的使者就上路了。

据说当时的北京人只知道有摄政王而不知道大清还有位年幼的小皇帝,许多人直到这一天,才惊讶地道:“哎呀,原来大清还有位小皇帝,摄政王他老人家不是皇帝啊!”时人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皇帝,多尔衮在中原的威信从这点可以想象而出。

多尔衮手握重兵进入北京,又平定局势,完全可以欺负孤寡,自己宣布登极当皇帝——大清的精兵强将全都出关、全都握在他手里,留在盛京的不过是些老弱妇孺啊!他再不济也可以来个划界而治,把东三省老家给顺治,自己大可效仿元朝忽必烈,留在中原当皇帝。

可是多尔衮并没有这样做。稳定局势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去迎接盛京的顺治和太后入主紫禁城。野史说这是因为后宫的那位女人,那位满蒙第一美女——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真的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