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多尔衮其人 六(2 / 2)

不过通篇文采华丽是肯定的,至少许多字我不查字典还读不出!

估计这篇东西是前明遗老不满清廷,大家凑在一起嘻嘻哈哈写出的大作,用来讽刺满清朝廷。。即便钱谦益无耻到极点,我看他也写不出这样明面褒扬、暗地损到极点的文章。除非他不怕被杀头!众所周知,钱谦益是很怕死的。

提出娶太后这一主意的人已经无可考证,估计是有拍马之徒来试探多尔衮的意思。当时多尔衮听了娶太后孝庄可以更进一步,他也许曾心里一动,但没有明确回答。这就是传闻出现的源头。可最终他还是没做。孝庄也不可能答应。

在多尔衮正妃去世后时隔两个月,他就向朝鲜索取王女——正妃刚刚去世,多年的夫妻,他却马上准备再娶。。这说明他跟正妃的感情比较淡薄,也说明他对女人看得并不重。如果真的要娶孝庄,他这时怎么可能到山海关忙着去娶朝鲜妃子?当年五月,多尔衮与朝鲜王女在山海关成婚。也就是说当他的正妃去世以后,他一直不在京城。也许正是为了避嫌。

同年十二月,多尔衮出猎边城,因坠马受伤,死与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传奇的一生到此结束。从早年的忍辱负重,到中年的四处征战,为大清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之后位极人臣,死后又被人告发说早有预谋准备夺位。最后为他平反的却是乾隆皇帝,其诏书曰: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僣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实录载:‘王集诸王大臣,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大臣但知媚予,鲜能尊上,予岂能容此?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当自刎。’誓死不从,遂奉今上即位。似此危疑之日,以予为君,予尚不可;今乃不敬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后有忠于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忠于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且云:“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诏书说的非常明白,如果多尔衮真的要谋反,当时进关之时兵权在握,什么事不能做?不在那个时候趁机夺位,却在死后谋求用皇帝衮服殓葬,作为觊觎皇位的证据。哪有这种道理?

由此可见,这都是在多尔衮死后各种人等出于各种目的,甚至是怕秋后算帐算到自己,干脆先打一耙,以免日后顺治懂事了,翻出旧帐来跟自己清算。一句话,都是出于政治目的。

但是乾隆引用多尔衮的话,说多尔衮自己说,皇太极对他有养育知遇之恩,而且对自己青眼有加,认为诸子弟能成大事者只有自己,所以不忍背叛。这句话我却不太相信。

多尔衮对皇太极恐怕并没有多少好感,但他却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始终为了大清能够入主中原这一从努尔哈赤开始就在努力的目标而忘我奋斗。他最后终于成功,立下不世丰功伟业。可是要说对他有养育之恩的人根本不是皇太极,而是皇太极的妻子孝端。当年丧母之后跟多铎两人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最温暖的就是这位嫂子,在冰冷的盛京宫城里待自己如同亲子。这段时间的温情慢慢抚平了多尔衮的伤口,而且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跟孝庄产生了盟友情谊。

也许多年后,多尔衮始终不曾忘记这段日子。因为孝端的缘故,他一直不忍夺去孤儿寡母的地位。可是孝端去世,接下来亲弟弟多铎也跟着去世,这两人的死给多尔衮极大打击。之后仅仅相隔一年,多尔衮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撒手尘寰。

如果说要创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灭绝人性,必须抛弃任何感情,可是我却在多尔衮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他也犯过错误,比如颁布剃头令等。但我这里只是说人性,不是指政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多尔衮对夺去皇位逼死自己母亲的皇太极,心里肯定非常仇恨,但却始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冷静,以大清利益为第一位。这是义。在对待孝端、孝庄和顺治的问题上,他维护孤儿寡母,这是信、礼、和仁。而他的智慧,我们早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和政治演变中看到了。

君子五德,从这位清初被人非议无数的摄政王身上可以清楚看到。

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关键时刻能够明辨是非,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