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侯景(2 / 2)

王谢不行,陆张这等二流世家也不行,还得往下兼容?

这是把他当什么人?

那个时候的侯景是和高澄翻脸,因为他觉得他出生入死给高家打了江山,没给个王对不起他。

于是他就叛了,原本在河南,后来被高澄打爆,隔壁宇文泰警惕侯景,而不要他,因而只能投靠愿意收留他的南朝梁。

因此,侯景不敢发作就记下来了,之后造反,报复就来了。

侯景之乱,可以说是几乎摧毁了江南世家集团的脊梁,影响一直到了唐末黄巢再度起义的时候。

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后续几乎没有江南世家出没的景象,全是北方军阀南下和本地地主合流,开辟的十国集团,然后被赵匡胤先南后北一个个收拾掉了。

一直到了宋朝科举士大夫势力崛起,这才有了江南的一席之地。

而北方的五姓七望一直到黄巢起义之后,也活跃了一段时间,最后被军阀一个个敲碎。

由此可见,应昭手里,可是有着一堆划时代的狠人。

不管是刘裕,还是年少的侯景,全是决定了南朝的历史进程的存在。

而且他手中还有尔朱荣,这个开启北魏灭亡倒计时的猛人,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等人一票北朝猛人。

但细究之后你又会发现,应昭手头的兵将之人,绝大部分都是边民、归化、流民、甚至自耕农。

寒门都少见,更不要说世家门阀的投效了。

不是说世家现在都废,除了面对应昭这个天纵奇才之外,世家培养的个别精英,还是能做到拿出来,就能吊打周边一切蛮夷的。

但也只是个别,他们也不愿意从军打仗,反而更多是服务于家族地方的势力训练和镇压。

人才困于地方,实在令人心痛,也能侧面说明世家把控的国家开始堕落了。

应昭看着侯景他们,笑呵呵的颔首说:“干得好,就得给那群不知所谓的世家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谁说的算。”

“陛下放心,世家有多少我们就宰多少!保证他们今后再也不敢小瞧我们!”

侯景拍着胸口保证着,年少的他因为早早投入了应昭麾下,一路随着应昭南征北战,可没有多少反社会心思,反而是应昭《大同书》的支持者。

大同书里的章节他最喜欢《北境华夏边民世系表》。

上边讲述了三皇五帝时代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是华夏族的支系的谱系和证据。

羯族,在自立之前,是隶属于匈奴的。

而匈奴是夏朝后裔北上放牧形成的游牧民族,是中原华夏族汉家的一个逆子。

不过羯族来源众说纷纭,但极有可能是中亚康居人,当然也有人说他们是高加索系人种,也就是现在的白色人种祖源之一。

但不管来源如何,羯族最开始的意思是匈奴人的奴隶。

虽然皮肤白皙,但古代的中国,吃饱饭的世家大族,也都是十分白皙的,所以羯族是华夏人也没毛病。

总之,大同书是一本大华夏族企划。算是应昭给自己征服北疆,反对世家的只有长城以南才是汉家祖地的说法的支撑正论。

因为在应昭的大同书写出来的就是,诸夏一体多支,北疆中原四夷之地,往上千年都是汉家子嗣分支。

这也是应昭第一次用现代的网络理论,塑造的政治正确。

为了证实他的正确,应昭带着许多学者去了辽宁镇开挖,然后一铲子下去,挖出了一个红山文化遗迹,直接把大同书的北境游牧渔猎民族为华夏分支的理论彻底坐实。

因为红山文化发掘出了龙型玉器!

所以当相关的资料流落北方各部落的时候,融入中原百年的五胡,几乎同一时间宣布他们是华夏族之一,不应该被排斥。

也正式确定北疆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一部分,不容放弃的正确性。

应昭这么做的目的也是无奈,因为如果不能将北疆彻底融入华夏,那么华夏永远踏不出去迈开传播的那一步。

现在看到侯景他们如此认同自己华夏族的一部分,应昭也很开心。

虽然五胡乱华是不好的记忆,他也没有理由替先辈原谅他们,但把这群五胡从逆子变成孝顺儿子来赎罪,还是能做到的。

一代人,一代事,应昭对于北方的吞并也是毫无心理负担,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草原可不是草原,而是北疆——华夏北方的疆土。

“陛下,接下来作何打算?”

就在应昭他们在笑的时候,刘裕还是焦急的问出声,因为如今的应昭还是很危险的!